苏轼的《潇湘竹石图》是中国文人画史上的重要作品,其名称因画中主体为竹子与石头而常被简称为《竹石图》。但为何冠以“潇湘”之名?有一种说法是,画中左右两条水系被认为是潇江与湘江的象征,而“潇湘”在古代是文人流放之地,这为画作增添了一层特殊的文化意蕴。
这幅作品是苏轼为朋友“莘老”所作驰牛配资,不仅是他与当时文人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,更蕴含着励志之意。画中坚硬的山石下,一根竹子破石而出,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,这种在重压下依然顽强生长的意象,传递出文人对坚韧品格的追求。
从画面来看,《潇湘竹石图》内容极为简约,仅寥寥几块石头、几根竹子,却以纯粹水墨的符号化表现,体现了苏轼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。这种简约而不简单的创作手法,后来成为文人画的基本样式,开创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。
苏轼提出“论画以形似,见与儿童邻”,这一观点并非空谈,而是中国文人对绘画审美标准的深刻思考。他认为绘画不能仅以形似为评判标准,若只追求“像不像”,见识便与孩童无异。中国绘画的核心在于“以形写神”,通过外在形态传达内在精神。
宋代文人如苏轼等,在文学领域成就斐然的同时,在绘画上也极具独创性。他们打破了传统绘画对形似的过度追求,强调主观情感与精神内涵的表达驰牛配资,开启了中国文人画的先河,为后世绘画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审美基础。《潇湘竹石图》正是这一艺术理念的典型体现,至今仍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。
(来源:开讲啦)
艺术家简介
借竹石破土之姿,寄托文人逆境中的精神风骨——听曹俊解读苏轼《潇湘竹石图》
曹俊,著名旅美艺术家、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、中央美术学院(国际学院)特聘教授、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、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。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,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“时代艺术创新奖”、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“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”、纽约杰出艺术家奖、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。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。先后在中国美术馆、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、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。代表作入编中、美大学教材,及《荣宝斋画谱》。作品《春消息》悬挂于人民大会堂;《荷语凝香》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。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、荷兰莱顿大学、美国耶鲁大学、哥伦比亚大学、波士顿学院、费尔费尔德大学、罗切斯特工学院、北京大学、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。
金港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